当前位置: “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

《中国卫生杂志》点赞四川中医药:开好“改革方”,啃下“硬骨头”

发布时间: 2024-06-1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佚名

谈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年来,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省份逐渐进入第一方阵。在全国医改的画卷上,四川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卫生杂志微信公众号近日连续推出“看四川”系列报道,翔实描绘四川医改的生动气韵、清晰轮廓和斑斓色彩。

看四川·中医中药篇——

建好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近年来,四川省在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之际,稳步迈入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期,中医药综合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提出“大胆闯、大胆试”“找准小切口、实现大突破”等要求,用好考核督查这把“利剑”,抓住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开好“改革方”,啃下“硬骨头”,充分激发各地发展中医药的能动性,从源头上解决“管理不强”“特色不亮”“优势不显”等中医药改革难题,在建强组织体系、优化人才评价、强化产业发展三大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在达到“祛瘀活血、强筋健骨”良好效果的同时,形成同向发力、整体成势的发展局面。

高位推动 组织保障更有力

2024年2月29日,四川省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工作交流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议在达州市召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24个省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高位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两项建设”。

一是统筹推进强引擎。四川省把中医药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推动川港澳中医药合作。开展中医药“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督促政府履责。

二是建强管理增力量。省中医药局内设9个处室,专设目标督查办,另设有近30人的省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承接中医院评审、规培、产业促进等事务性工作。全省21个市(州)均设立由党委或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达州、宜宾、遂宁单设中医药管理局,泸州成立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局,13个市(州)成立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所有县级卫生健康局均设置中医科(股)室,绵阳、巴中、攀枝花、广元、南充、广安等多地设立麦冬办、巴药局等中医药发展特色机构。近三年,全省21个市(州)新增中医药专职人员近300人。

三是督查考核促落地。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市(州)党委政府政务目标考核,实现从“考部门”向“考政府”的拓展,聚焦示范区重点任务及机制改革、财政投入、医保支付等关键环节,严格与资金分配、评比表彰等挂钩。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全省各地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督查激励范畴,对2022年示范区建设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成都、泸州、绵阳、宜宾、达州等5个市予以资金、项目等专项支持。

以考促进,逐步化解发展“痛点”、破解改革“难点”、打通创新“堵点”。四川省推动3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落地,4家医院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单位;推动4个市建设市级中医院,实现21个市(州)全覆盖;推动建成省级藏医、藏羌医、彝医医院,进一步解决民族医药学发展缺少阵地的问题;推动凉山彝族自治州“老九县”全部建有县级中医(彝医)医院,改写大凉山彝族群众无法就近获得规范中医药服务的历史;推动阐释出版《天回医简》,让沉睡千年、价值巨大的医学文献重现世间。

以考促干,各地主动作为、同题共答、全面发力,中医药工作呈现竞相发展态势。自贡、泸州、绵阳、乐山、内江、雅安、甘孜7个市(州)获批建设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多地将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对县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成都市专设天府中药城管委会打造产业投资“洼地”,宜宾市整合相关部门职能组建中医药产业发展专班,眉山市新成立中医药研究所,阿坝州与院校、企业合作共建道地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达州市创新开展《达州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地方立法工作,凉山州出台地方中医药保护条例。

创新评价培育 人才支撑更有力

成都大运会期间,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主题宣传亮相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在人才培育方面,四川省从四方面入手。

一是人才评价机制有突破。为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四川省建成涵盖医药护技4类人员、27个评审专业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专门制定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标准,划分省级和基层两个层次,打破基层中医药队伍评高级职称难的瓶颈,实现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持续深化中医药职称制度改革,增设专业技师类别职称,畅通中医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进一步促进中医技能工匠队伍建设。将“西医学中医”人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知识,申报中西医结合高级职称,搭建中西医职称评审通道。聚焦中医药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将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应用于人才评价、激励、培养、使用等。

二是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有亮点。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药院士后备人才培育工程,陈士林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四川省本土中医药领域院士“零”的突破。在全省9个行业性人才计划中新增中医药人才专项,新设省岐黄学者、岐黄菁英人才培养项目。现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高端人才600余名,省名中医等高级人才1万余名、技能型人才10万余名。创新在开展国医大家学术经验传承培训与中药工艺传承精品培训,着力培养高层次学术经验传承人、名中医后备人才和科教研产骨干人才。

三是基层人才量质有提升。围绕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四川省大力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健康旅游、宣传文化等全行业基层中医药人才15000余名。实施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专业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等项目,鼓励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实施引才聚才工程、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出台人才政策,培养了一批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化中医药人才。各地亦硕果不断:绵阳市实施“绵州育才计划”“智汇科技城”等柔性引才政策;遂宁市将中医药人才引进纳入“遂州英才”计划;宜宾市在“宜宾英才计划·宜宾名医”项目中单列名额,专项用于中医药类人才推荐选拔;雅安市连续三年配套500万元资金,支持市中医医院专科建设、人才引进等。

四是中医药教育创新发展有成效。四川省推动四川省中医药职业学院建设、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建设国家高水平重点学科1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20个,遴选建设省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6个。支持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6个中医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动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大学开展中西医结合九年制教育试点。

激发产业效应 优势转化更有力

内江天冬种植基地

四川省是中医药资源大省,现有中药资源9035种。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和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总体部署,扩大全产业链融合叠加效应,中药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四川省打造天府中药城、三台麦冬、内江天冬、秦巴药库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实现点位突破、引领发展。天府中药城汇集中药企业超160家,吸引川发展、贵州百灵共同投资110亿元建设四川现代中药创制基地。绵阳市三台县建成标准化麦冬种植基地6万余亩,年产值达42亿元,产量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内江市东兴区种植天冬5万余亩,面积约占全国60%,研发大健康产品40余种,中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达州、广元等地联合成立“秦巴山·万达开中医药发展联盟”,共建万达开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示范带,种植木香、天麻等中药材10余万亩,进一步做大秦巴药库品牌。

增强产业规模效应。为了促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积厚成势,四川省建成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50万亩,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扶优培强中药工业企业,培育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16个,培育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5家,超5亿元企业4家,超亿元企业94家。

增强产业服务效应。四川省推动中医药+康养、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服务群众健康新生活。建设6批44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做强“本草四川·康养天府”品牌,利用独特自然禀赋打造公园城市中医药表达示范点位,融合酒城文化打造“醉幸福·最养生”特色中医药康养文化IP,亮出“中医药+彩灯”新名片吸引近20万游客,优化中医药健康旅游业态和服务产品;以麦冬、姜黄等川产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研发系列大健康产品;推动成立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产学研资大平台。发挥中药材种植联动带动、助农增收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新愿景。达州市设立“秦巴药乡”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全市40%的乡镇、60%的村种植中药材,带动就业2万余人;内江市扶持天冬产业让撂荒的土地变成希望的良田,万余名青年返乡种植、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各地共同描绘“产业强起来、人才引回来、群众富起来、乡村活起来”的生动画卷。

增强产业联动效应。四川省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川渝中医药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等一体化发展。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调发展,联合云、贵、渝共兴乌蒙山中医药产业,与甘肃联合推动中医药产品招商引资。组织6个市(州)、20余家企业赴香港、澳门推介中医药产业,赴西班牙、捷克、巴西、苏里南等9个国家开展产业、文化交流活动30余场。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