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的晚上,除夕夜,恰逢是一个除旧迎新的时候,全国举国欢庆,洋溢着幸福的氛围,只是2019年的除夕之夜,全国的幸福氛围却蒙上了一层阴霾。人们在享受着与家人一起共度幸福时光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武汉。
1月23日,除夕的前一天,武汉官方就疫情形势宣布封城,1月25日,全国基本所有省市启动了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一级响应。如同一块巨石投向水中,掀起中国2020年新一年的巨浪,虽早有预兆,但消息发布之时,依旧令人难以置信。接着,消息如浩浩汤汤之势席卷网络,人们在网上奔走相告,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总要有人义无反顾地逆向前行,踏上“战场”。
列车上的唯一逆行者
1月30日,春节的第六天,澎湃新闻的调查记者赵思维独自一人从西安一路南下,来到了武汉。告别了父母,离开了家乡,此外赵思维没有和其他任何人说自己要前往武汉。登上前往武汉的高铁的时候,赵思维发了条简短的祝福的朋友圈,便平静地坐在列车的座位上,等待着目的地的迫近。
按照要求,列车会直接穿过武汉火车站,不停留片刻,同车的人也没有要在武汉下的,赵思维跟列车长沟通好了,列车长答应在武汉站停下列车,让赵思维一个人下车去支持武汉抗疫工作。赵思维也确是一个人下的列车,没有英雄赴行刑场就义般的姿态,也没有畏手畏脚、踌躇不前,像往常坐车到站一样,他拿好自己的行李,踏上了武汉的土地。
“说不怕是假话,”赵思维被问及是否害怕去武汉的时候,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去肯定是要怕的,但是也做好了准备,记者嘛,你是需要到现场去的,需要走进才能看到,你老是在后方是不行的,有这个机会,那自己的选择肯定是要去的。”
赵思维是澎湃新闻第一批报名前往武汉的记者,1月22日,赵思维开始在后方参与武汉抗击疫情的报道工作,1月28日,封城前就在武汉的澎湃新闻记者说前线的工作太多,武汉的人手不够,领导便征集个人意愿,在群里问谁要去武汉,当天赵思维就报名了,29日,领导打来电话,批准了赵思维的报名,30日赵思维就到达了武汉。
29日接到领导电话后,赵思维就将自己要去武汉的事情跟父母说了,父母不同意。“当时还骗了他们。”赵思维跟父母说是领导让去的,不去不行,并向他们保证到了武汉后不去危险的地方。“其实他们也知道,去了武汉怎么可能不去那些危险的地方。”他苦笑着说。
在武汉期间,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赵思维每天吃早饭的时候都会给家里打一个电话,电话里,赵思维基本不会跟他们说自己工作的情况,只会说自己在这里吃的好,住的也好,聊一些轻松的话题,让父母悬着心尽量放下来。
“我们大部分在武汉的记者都是90后,也有个别95后, 80后的不是很多。”在来到武汉前线中的记者中,赵思维是最年轻的一个,97年出生的他,于2019年的4月正式进入到澎湃新闻工作。虽然年轻,但赵思维在平常的工作中却主要负责社会新闻、舆论监督这些深度的话题。
按下了暂停键的武汉
这不是赵思维第一次来到武汉,2019年5月份,武汉军运会开始前,赵思维就因为工作需要在武汉逗留了两天,但正是因为和上一次的对比,此次到达武汉,这座城市让赵思维觉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整个武汉站就是空荡荡的,跟个鬼站一样,一个人都没有。但那个显示屏还是会显示车次,但是列车不在它那边停,就很诡异。”按照往年,春运期间的武汉站应是人满为患,而在此刻,它只属于赵思维一个人。
出了火车站,赵思维见到了来接他的同事,去酒店的路上,车子呼啸而过,赵思维看到路边的店里几乎没什么人,“你会感觉武汉整个城就像静止或者像按了暂停键一样,感觉很诡异,就像一个空城一样。”赵思维向我们描述他对处于疫情中的武汉的第一印象。
30号下午,赵思维和同事们到达居住的酒店,在酒店里安顿好自己,休息半天。第二天上午赵思维和驻扎在武汉的记者了解了武汉目前的情况,紧接着就进入了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我就往哪搬
澎湃新闻第一批支援武汉的记者共有五个人,三个从上海出发,一个从湖南出发,还有一个就是赵思维。五个人都是住在酒店,因为外面的店都关门了,所以5人吃饭问题一般都是在酒店解决,但过于忙碌的时候,也就顾不得吃饭了。偶尔去的医院或者采访的地方管饭的话,就索性在那边解决了。
虽然第一批到的5个人分担了一部分工作压力,但是在武汉的澎湃记者们依旧因为过多的事情常常顾不过来。
“事情多的时候,有时候我就睡两三个小时,就工作十几二十个小时。”赵思维在武汉平均一天至少要工作10个多小时,而在闲暇的时候,赵思维唯一的消遣便是好好地睡上一觉,为接下来的工作养精蓄锐。在武汉的澎湃记者们没有周末的概念,都是有事就干,而且基本上都是有事的。“后面第二批也过来增援了,情况好了点,但也几乎是没有多休息。”赵思维告诉我们。
驻扎在武汉的时候,赵思维一般都早上6点醒,迟一点也就6点半,醒来后赵思维一般都是用手机在网上看看前方的最新消息,然后想一想今天具体要干哪些工作,7点起床吃个早饭,7点半吃完。如果需要进行采访工作的话,赵思维一般8点钟之前就出门了,一直在外面采访,中午也不回来,直到采访工作结束,采访如果结束早的话,赵思维就下午或者傍晚回到酒店,洗个澡,整理整理采访到的素材。有时候,因为采访对象工作时间的关系,赵思维还需要晚上出去工作,忙的时候,一般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能回到酒店休息。
澎湃新闻记者赵思维和他的同事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合影留念。
由于大量的工作需要处理,加上人手的不足,基本上每一个在武汉的记者都要身兼数项工作。从采访到选题策划,从撰写文字稿到图片、视频这些素材的整理,每一项工作,赵思维都需要参与,武汉疫情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赵思维也同样不能缺席。
“我们策划了一个专题”
在武汉疫情防控中,方舱医院为武汉做到应收尽收新冠患者起到了战略性的作用,而在赵思维的报道中,方舱医院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赵思维和同事们为此专门做了一个融媒体专题——方舱策,全面系统地来跟踪报道整个方舱医院,对方舱医院进行了全程的复盘回顾。
“这是国内首个,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全程回顾方舱医院它的使命、作用的大型融媒体作品。”赵思维介绍“方舱策”的语气带着一股成就感。
从1月21日发布的第一篇报道《防控新型肺炎:航空、铁路及旅游平台均出台免费退订措施》到4月27日最后一篇报道,赵思维总共完成了关于疫情的178篇报道,包括119篇的文字报道和59篇视频报道,其中,关于方舱医院的报道便超过了70多篇。
穿好工作服、防护服,带上医用口罩、护目镜、医用帽子,再套上靴套鞋套、戴上医用胶手套,这是每一个进入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规定要求,但这对于赵思维来说只是困难的第一步。
澎湃新闻记者赵思维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采访。
“一千多个患者在里边,你自己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万一你的防护服出现了问题,万一你感染了怎么办。”每次进入方舱医院“红区”,赵思维都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关,而在进入之后,赵思维便不会过多去想有多危险,更多的是担心没有呈现好新闻现场和当事人的状态。
与此同时,赵思维还需要解决采访对象抗拒镜头、不配合采访的问题。“有很多采访对象比较抗拒,他们毕竟是受害人,遭受了这个新冠病毒,有的是整个家庭一起,一家四口、甚至一家六口,所以对他们来说,你让他们去面对镜头,就相当于是在揭开他们的伤疤,是会很难受的。”
我不是英雄
2月5日晚,赵思维来到武昌方舱医院记录现场,武昌方舱当时在收治首批新冠肺炎患者,这是武汉方舱医院最后投用的16家方舱医院中的第一家。当晚11点多,第一批患者到来,之后有一个建筑工人来到方舱,安装移动厕所(当时方舱医院是边改造边收人),赵思维在拍照片的时候注意到了他,建筑工人戴了一个一次性口罩,但那个一次性口罩特别脏。“他电话响了,跑到墙角去了,我就跟着过去,过去就看到他应该是跟他妻子在视频。”赵思维跟我们说着这个故事,手机声音是外放的,赵思维听的很清楚。
“你在武汉有保障没,有没有危险?”妻子在问建筑工人,
“好着呢,好着呢。”
“你怎么戴这么脏的口罩,没口罩吗?”他媳妇看到他那个口罩特别脏就问道。
建筑工人说没事没事。
“他挂了电话后就在那哭,就在那抹眼泪,但没过一会就又去工作了。”赵思维跟我们说。“对他们来说确实很辛苦,但也没办法,因为所有的命令最终都要有人来执行,而执行者就是这些很普通的平凡人。”
当被问及英雄这一评价时,赵思维思考了片刻:“我觉得记者不是英雄,我觉得记者只是干了他该干的,怎么说呢,就是大家都干好自己的工作吧。”
赵思维说他不喜欢英雄这个称谓,“我觉得就是逆行者吧,这个可能会好一些。”
我想再看看那些人,那些故事
赵思维第一次产生当记者的念头是在高二的时候,当时看到关于记者的介绍,赵思维就觉得记者是一个可以去很多地方,见到很多东西,还能认识很多人的职业。
在经历这次疫情后,赵思维又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新的感悟,“记者是一个很累,真的很累的职业,从业有风险(笑),但是我不会去退缩,而且更加坚定,就是我会去好好做好这个工作。”
对于此次在疫情中的工作表现,赵思维给自己打了个80分。作为人生中第一次经历并报道这么大的一个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赵思维觉得自己因为工作经验的欠缺,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导致有些的采访报道本来可以做的更好,但最终还是留下了些许小遗憾。
“有一些做的不是特别如意吧,就是说如果是回过头来看的话,就可能还是自己比较追求完美吧,但好在挺过来了,还做了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赵思维说道。
2月15日,澎湃记者赵思维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结束采访返回途中遇到下雪。
随着武汉疫情的逐渐好转,4月8日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4月25日,在来到武汉的第87天,赵思维离开武汉,来到了上海。
经历了一段高强度的工作后,赵思维需要好好地休息来调整一下自己。“当时在武汉的时候,就想着回到上海后,一定要去吃烤肉,吃好东西,在武汉压力还是挺大的,所以(回上海后)要好好放松一下。”
对武汉,赵思维说可能会等到疫情真正退去之后,自己再重新去一下武汉,重新看一下,重新走一下曾经去过的地方,采访过的地方,看一看武汉恢复正常、恢复秩序的样子。
“我想回顾一下,那里的很多人,”赵思维对我们说,“还有那里的很多故事。”
(主创:袁子昊 林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