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20日讯“2020中国故事创意传播云论坛”第一期于6月16日举行。该论坛是2019“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云颁奖典礼暨2020年度大赛云启动仪式的系列主题活动,由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主办。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理事长于运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中国故事创意研究院副理事长刘久明为论坛致辞。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欧科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如何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主题在云上发言。活动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联合主持。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理事长于运全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理事长于运全在致辞中表示,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抗疫故事,需要把我们的道义、道理、逻辑和真实的生活、生产状态讲清楚,希望以此来更好地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拉近与世界的心理距离。随着“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不断向前发展,如何提升大赛策划能力,提升大赛的专业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需要专家学者们给出更多的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副理事长刘久明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副理事长刘久明表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抗疫故事可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样本。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需要人文社科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希望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协同全国各地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努力把抗疫斗争的鲜活经验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动力,把抗疫英雄事迹转化为中国当代故事的生动素材,把抗疫斗争中涌现的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融入到中国故事的书写话语中去,把研究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形成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教授以“中国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故事传播的观察与思考”为题,指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递中国抗疫价值观与精神是当下特别需要关注与思考的。讲好国际抗疫故事应针对当前传播力不够、影响力不足、引领力不强三大核心问题,聚焦科学传播、纪录传播、娱乐传播等主题,提升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的策略路径,一是要提升传播力,借船出海,打通国际传播渠道,同时要造船出海,构建具有主体性的传播平台;二是要扩大影响力,通过对中国友好的意见领袖人物的发声和故事,来影响国际媒体和社会;三是要增强引领力,在传播过程中更多融入中国价值,让中国智慧、中国观点和中国方案能够更多地引领世界。
欧科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
欧科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以“文明互鉴背景下的抗疫传播”为题,提出要从三个维度出发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一是从事实出发,讲好全人类灾难的故事;二是从时空维度出发,讲好全时空全球抗疫的故事;三是从中国出发,讲好全媒体传播的故事。他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人类共同的巨大灾难,从学者的角度应该适当思考如何去跨越意识形态、跨越市场利益,找到人类文明的共通之处。应该在文明互鉴的背景下,超越意识形态的偏见,去寻找人类共同的话语,既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讲好世界故事,不要太多的对抗,而是要通过讲故事来进行对话。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为题,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倡导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反对孤立静止看问题,突破了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提供了思考人类发展的不同视角。从战略角度来看,这正是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立足点。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孤立的口号,和“一带一路”共建是相互支撑的。换句话说,“一带一路”共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层面的体现。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亟待由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引导下,对话语资源进行组织建构,形成超越语言言语范畴的、具有思想内涵的、系统性的陈述形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庄重’与‘尊重’:国际合作传播的基本伦理”为题,指出面对国际舆论乱象时,应秉持一种正确的传播伦理。她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舆论乱象、虚假的态度、国人幸灾乐祸的心态都有损于大国形象,也不符合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她认为要用社会交换理论中的核心原则——互惠原则——来倡导一种互敬伦理。互惠交易相比于协议交易,能产生更强的信任、更有弹性和基于情感的信任。在对外传播中,国人应以庄重为底线,以互惠为原则,来正确地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以“世代传承的故事—中国抗疫的口述实录”为题进行分享,她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正在见证历史,通过口述实录的形式记录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这个课题很重要。而对于故事,讲好自己的故事,首先要讲好别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要让别人来讲,别人的故事让你来讲,这样大家才能够互惠、对话、共情。要用好民间的平台,寻找共情元素来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以“含指项和元语言在叙事中的作用”为题,为大家介绍了含指项和元语言这两个概念,他指出“含指项”作为一种人造概念,可以成为生产价值观的符号战略,“元语言”则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底线,是一种容易被遗忘的话语战略。两个概念是两种修辞表达方式和话语传播战略,讲好中国故事要学会不断改进和使用这两种方法,传达更为丰富的思想情感。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教授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出发,以“寓国家性于人性、人类性之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之道”为主题,提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核心是少一点国家性,多一点人性和人类性。讲好中国故事的最高境界是没有中国的境界,就是让世界各国的人都来讲中国故事,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人文主义和人类性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之道。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常江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常江以“超越符号:国家形象塑造的叙事学维度”为题,指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超越现阶段对外传播中的“符号展示”策略,努力寻求在流行文化生产和传播中建立日常性的叙事逻辑。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不是追求“中外一体”,而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呈现文化误解能够得到弥合、多元文化能够共存的路径。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教授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教授以“微观视角与感知真实”为主题,指出要重视西方民间意识形态、夺取西方民间话语权。他认为,讲好中外百姓的抗疫故事,要争取外国民间舆论场的支持,通过故事本身带来传播效果的诀窍在于要提高故事的感知真实性。在当今的语境下,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需采取微观视角,想办法增强故事感知真实性。在受众没有能力和条件判断看到的故事内容是否是事实时,“感知真实”这个中间变量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传播内容的态度。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特别顾问何舟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特别顾问何舟教授以“人类关怀、个性表达“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认为,人类对自由的让渡程度不同,世界各地处理疫情不同,一个重要现象是:凡民众愿意多让渡个人自由的地方,控制疫情相对容易,效果也较好。讲好中国故事要基于人类关怀的视角,超越种族、国度及意识形态来审视和展现人类与疫情斗争的故事,话语的表达自然要中性、超越意识形态及富于同情。同时,视觉形象的表达要具象并基于个体人物、家庭及社区。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洪浚浩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洪浚浩以“国际新格局与国际传播的新挑战”为题,提出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已经具有较好的平台优势,目前需要先有好的故事再使国外目标受众听到我们的故事。根据民调显示,国外民众更多受中国主流媒体的影响而非国外媒体的影响,因此研究如何让更多外国人看到我们的好故事更为重要。讲好故事的第一步是把事情做好,第二步是把故事讲好,第三步是传播出去,要善用外语进行对外传播而非单纯的中文内容。
2020“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学术顾问、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在总结中表示,讲好中国故事要基于爱的元叙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来提升中国暖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要更加具有人性、微观性,符合人性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本故事。她举例,讲好中国医生与西方女孩的恋爱故事就是一个“底本故事”,是一个充满隐喻的元叙事框架,它可用以彰显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期待,为各种话语空间的对外传播明确一个叙事基调和传播方向,从而可以引导出更多更好的“述本故事”,通过“底本故事+述本故事”,建构一个具有异质性和共享性的中国故事世界,才能更好地将中国故事传递到西方世界中去。陈先红希望能通过中国故事创意传播云论坛提出更多优质智力成果,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战略。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
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如何讲好国际合作抗疫故事”主题在云上发言。
(通讯员:李旺传 夏莲谢 新飞 孔锐)